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过量、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正蚕食人们的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并逐渐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是中青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虽然大众对高血压越来越重视,但往往忽视了高血压前期的预防。
我国2010版高血压诊疗指南将血压在120-140/80-90mmHg之间定义为正常高值血压,研究表明这些人群中超过60%会在未来10年发展成真正的高血压患者[1]。
2018年美国最新版高血压指南已经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原来的140/90mmHg修改为130/80mmHg,旨在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2]。权威医学杂志JAMA发表的研究也表明收缩压长期处于120~125mmHg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人群,之后发生高血压几率和时间明显加快[3]。

血压作为反映全身血管功能的间接指标,其持续稳定升高表明血管病变发生,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调节血压能力和有效供应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的能力下降。也就是说,血管病变是心脑等缺血性疾病的开始。高血压和后来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血管病变和功能障碍的一个最终结果。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来说,预防的获益和成本永远比治疗疾病本身要大大合算。
那么问题来了?预防高血压我们应该怎么做?
指南建议,血压升高时首先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如调节饮食、运动、睡眠、心情等等。但若合并有冠心病和脑卒中,或医生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判断10年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10%,血压≥130/80mmHg时就应考虑应用降压药物。如果没有冠心病和脑卒中,血压≥140/90 mmHg时也应考虑应用降压药物。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外,今天给大家介绍下通过缺血适应训练让身体自身生成血管舒张因子,观察其对高血压的早期防治作用。
缺血适应训练:通过对身体非重要器官(如远端肢体)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非损伤性缺血刺激,激发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神经张力、增加体液中的血管舒张因子、减轻血管病变的炎症反应,降低血压保护血管。
目前,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发起的缺血适应训练针对高血压潜在人群预防血压升高、保护血管的血管病预防项目,正在招募血压在120-140/80-90mmHg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免费缺血适应治疗。有意向参加治疗的朋友可参见我们公众号同期发布的受试者招募海报。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7):579-616.
[2] Brook R D, Rajagopalan S.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J Am Soc Hypertens,2018,12(3):238.
[3] Niiranen T J, Henglin M, Claggett B, et al. Trajectories of Blood Pressure Elevation Preceding Hypertension Onset: An Analysis of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Original Cohort[J]. JAMA Cardiol,2018,3(5):427-431.
本文编辑:郎野
